跟着CCTV探寻浮城的“不涝”之谜

来源:章贡发布时间:2023-08-18 12:48:15

8月15日


(资料图片)

CCTV10《解码科技史》栏目

聚焦章贡区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

探寻传统民居的排水秘笈

——浮城的“不涝”之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科技解码人张腾岳的带领下

60分钟的节目抽丝剥茧

逐一从赣州的地理环境、建城史、水患影响

及福寿沟修建历史、巧妙构造等方面

探寻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发展传承

历史发展

洪涝的开端

公元885年,唐僖宗光启元年,卢光稠起兵反叛,占领赣州城,将原本的1.23千米扩大了3.05平方千米。盲目地扩城阻断了城区地表水的入江通道,导致城区排水不畅。此后赣州城不断地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

修筑城墙

公元前1056年前后,北宋嘉祐年间孔宗翰上任,为了缓解城外洪水灌入城内,带领市民一起修筑城墙。

为了让城墙更加坚固,用熔化的铁水灌入城墙缝隙,待铁水冷透,便可抵挡江水的侵袭。高大的城墙虽阻隔江水灌入城内但也使城内的积水无法得到疏通,导致严重内涝情况。

开凿水窗

公元1068年前后,刘彝受宋神宗赵顼之命抵达赣州。了解到积水无法排出城内的情况,便想到在城墙上开凿水窗,当有大水想往里进时可关闭,等水退去可打开,将城内渗入的积水排出,根据时节进行调节。时关时闭,便可解决赣州城内内涝问题。

福寿沟

设计者采用明沟暗渠相结合的排水系统建造方式,在赣州城内建造两条暗沟,作为主要排水沟。沿着街道、房屋的边缘修建弯弯曲曲的明沟,再各个汇集点与两条暗沟相连,便可以将城内积水排入城外。赣州城从此摆脱了内涝的隐忧。这两条承担主要排水任务的沟渠,名为“福寿沟”。

修建与维护

通过考古挖掘,砌筑福寿沟的青砖年代不尽相同,这些发现足以说明,福寿沟自北宋熙宁年间开始修建,后经历朝历代当地人对福寿沟都进行不定期的修缮与维护。

福寿沟由矩形改为拱形

福寿沟的建造早期采用矩形的样式修建,但由于赣州地势颇高,水流速度较快,在排水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渠沟坍塌的现象。在后期则改为拱形修建,其张力均衡,当受到压力时,可以迅速将力向四周扩散,所以其抗压抗震能力极强,不容易坍塌。

水塘调蓄

一旦雨量大增,福寿沟里的水暴涨,那么沟中的水就会流入水塘进行调节。

修缮

清朝同治年间,赣州知府魏赢修缮福寿沟。

民国八年修缮过一次

1953年人们开始逐段开始清理,修复和改建

1954年,政府将十一条街穿越民房的沟段,改用直径为0.6至0.9米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1956年将八境公园内的古水窗改为由涌金门出水。

正如节目在最后总结中所说:

福寿沟所蕴含的精神元素

已经深深融入今天赣州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

一个个设计巧妙的排水沟建

是古人深谋远虑、聪明智慧的象征

更是后人不懈传承的精神符号

作为古城中坚固的防线和最美的风景

福寿沟将恒久地护佑着

一方百姓的幸福和安宁

[责任编辑: 廖锐]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