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稳汇率信号!央行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至1.5

来源:国际金融报时间:2023-07-27 21:29:52

7月20日,央行官网消息,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上调至,于2023年7月20日实施。


【资料图】

分析师指出,结合近期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央行此举意在扩大资本流入,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避免短期内人民币贬值预期过度聚集。

引导市场汇率预期

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被视为稳汇率的政策工具之一,参数越高,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跨境融资的上限越高,反之亦然。这是央行为便利境内企业借用境外资金、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而制定的一项融资便利化政策。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解释,所谓“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是“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中的一个计算因子。

“上调该参数可以提高对应的风险余额上限,便于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增加跨境融资额度,有利于跨境资金流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温彬表示,境内外汇资金增加后,相应结汇需求增加,也能起到稳汇率的效果。

从历史经验看,人民币汇率有所波动时,监管层会视形势进行调节。近期,人民币汇率面对贬值压力,这一宏观调控政策出手将对市场预期起到正面修正的作用,市场预计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将出现反弹。

此前,监管层自2020年12月、2021年1月分别下调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至1,当时人民币汇率处在升值区间。而在2022年10月,监管层转为上调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至,当时人民币汇率恰处在贬值区间。

“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处在附近,本次调整体现了监管层合理引导市场汇率预期的意图。”温彬表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该系数上调,引导企业优化资产负债,同时将增加短期市场外汇供给,有助于平衡外汇市场预期。

“通过适度放宽该参数,一方面有助于拓宽境内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外汇市场短期供需关系,并释放稳定外汇市场信号,有助于降低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周茂华认为。

防范汇率大起大落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两次大起大落引发市场关注。5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年内首次跌破7;6月1日跌破,6月26日跌破,6月30日跌至新低。

“今年2月与5月、6月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发生了两次显著贬值。2月贬值的主要原因是美元指数显著走强,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未下降。与此相对的是,5月、6月贬值的主要原因可能并非美元指数走强,更可能是内部因素,由此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显著下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认为,从内部因素来看,与2023年一季度相比,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显著走弱,这可能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的重要原因。

上周五,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称,央行将继续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为目标,以预期管理为核心,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必要的时候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大起大落。

随着稳增长政策出台以及国内经济复苏趋势,下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可控。另外,下半年美联储将停止加息,美元指数易降难升。

周茂华认为:“国内调节外汇市场供求,稳定汇率市场的工具较多,从内外环境趋势看,继续看多人民币汇率走势,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望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双向波动。”

温彬则表示,未来,监管层“汇率工具箱”依旧较为充足,主要包括: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跨境融资杠杆率、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等工具,可在必要时继续对市场预期进行合理有效引导。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